应用

上师教言
2025.01.27

在小乘的《律经》中多次讲过,佛陀时代的很多阿罗汉在达到小乘佛教的最高境界——证悟阿罗汉果位的瞬间,都能觉察到佛陀的无比恩德与不可思议的功德。他们深深地体会到,所有生老病死的结束,所有烦恼的烟消云散,所有痛苦的土崩瓦解,都来源于佛陀的恩典,所以会发自内心地对佛陀感激不已。

2025.01.26

凡是想解脱的人,必须依止上师,这不是密宗独有的观点,《华严经》《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》等显宗经论中也讲得很清楚。就像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来自于老师一样,我们在学佛道路上所获得的出离心、菩提心、证悟空性等所有功德,都来自于我们的上师。如果没有上师,我们连出离心、解脱等名字都不可能听到。这充分说明,一切功德的源泉,就是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师。

2025.01.25

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,谁也无法完成生活或工作中的伟大事业。更何况大乘佛教是要发心度化一切众生,让天下所有的众生都成佛。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!即便如此,我们也必须要有决心和勇气,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够成佛。虽然我们目前离目标还很远,但心的力量,特别是菩提心的力量非常不可思议,它可以超越一切物质的力量,帮助我们完成宏伟的事业。

2025.01.24

利他的事情,每个人都可以做。我们不要以为,利他是有钱有智慧者的专利,没有钱,就不能利他。我们不仅可以用金钱、物质来利他,从精神、心灵的角度出发,也有很多利益众生的方法。

2025.01.23

修一栋楼,也需要规划,需要设计,需要图纸,需要预算。一个普通人想要获得佛陀的果位,想通过修行把自己的身口意转化为佛的身体、语言与智慧,怎么能没有设计与规划?总的设计师,就是释迦牟尼佛。按照释迦牟尼佛的设计方案,就能抵达解脱的彼岸。但究竟是疾步快走,还是徐徐蜗行,每天的工程量有多大,就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了。

2025.01.22

大乘佛教徒在学佛的过程中,要学会稳重、沉着,不要人云亦云、随他而转。轻浮的人最终什么都做不好。在学佛之前,首先要做出抉择,到底是学大乘佛教、小乘佛教还是人天乘。要反复思考、权衡,一旦决定,就不能摇摆不定、虎头蛇尾或半途而废,否则会有不好的缘起,最后一无所成。

2025.01.21

有些人虽然工作很忙,家庭压力很大,经济条件也不怎么好,依然持之以恒且满心欢喜地学佛打坐,这些人最终一定会有很好的结果。而有些人外在各方面条件都非常优越,钱财丰厚,完全不需要工作,却不想修行,只是强迫自己去修,这样的效果自然不会理想。

2025.01.20

我们不要以为,修行与生活、工作毫无关系。其实,修行可以与生活息息相关,要让闻思修成为生活的一部分。当我们的修行有一点点成绩以后,就可以把这些成绩,运用到生活当中。从此以后,我们的生活质量、生活品质会更高,生活也更加有意义。

2025.01.19

佛经浩如烟海,而我们的寿命和精力却十分有限,想在短暂的一生中学完所有八万四千种法门,是不太可能的。我们只能学会取舍和挑选,先学会与我们的修行有直接关系的法门。

2025.01.18

当证悟境界达到菩萨一地以后,不但永远不会退转,而且也不会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而散乱、懒惰、懈怠。在此之前,我们的证悟很有可能消失,尤其是刚刚证悟的时候,如果不坚持,就会前功尽弃。

2025.01.17

我们必须知道,每个人的能力、爱好、特长都各不相同。有的人学佛学得兴致勃勃,有的人则对哲学兴趣盎然,有的人对科学充满好奇,有的人则天生带着艺术细胞……从佛教的观点来看,虽然不否认这些差异与父母的基因有关,但其主因,却来自于上一世的习气。找准自己的位置,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,是很重要的。

2025.01.16

学佛修行的目的,就是为了培养慈悲心、菩提心与证悟的智慧。在听闻佛法,并懂得道理之后,就要加大力度刻苦修行。如果修行不到位,则即使懂得很多佛教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等,在现实生活中也用不上。解决问题的方式还是老一套,学到的东西,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。当修行比较到位以后,不但能接受佛教的观点,而且在现实生活中,也能按照佛陀的要求去解决问题,面对现实。